新华网北京7月11日电题:让每一个孩子都收获成功——大连市西岗区以“小班化”为载体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纪实
“让每个孩子都收获成功,让每个孩子都博学自信,学校说到了,更做到了。”说这话时,大连市西岗区长春路小学学生家长刘君璐感慨万千。
曾经,为了怕孩子上学太累,她无奈选择了离家近但名气不大的长春路小学。下定决心前,她用了大半年时间,每天守在学校门口观察打探。
两年过去,孩子每天回到家,都会兴高采烈地说这说那。刘君璐说:“孩子的作品在班级随处可见,她能够面对几十名参观者从容自如地介绍班级文化,我时常感觉自己也在和孩子一同幸福成长。”
“是小班化教育改变了学校的面貌,提升了教育的质量,也改变了师生的面貌。”在教育部11日召开的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典型案例通气会上,西岗区教育局局长李生滨这样对记者说。
据了解,西岗区自2008年开始率先在学区内薄弱学校推行小班化教育,这些学校由于长期生源外流,具有实施小班教育的先天优势。
“过去,薄弱学校总是抬不起头,我们将教育投入优先拨给薄弱学校,以项目为抓手优先支持薄弱学校,在师资培训上也让薄弱学校优先,校长、教师重新找到自信,更加安心教学。”李生滨说。
西岗区71中学毗邻市内最大的小商品和水产批发市场,学生中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占八成多,如何让不同身世背景的学生尽快融入班级,跟上学习进程,是许多年轻教师面临的课题。
“小班化教育使我们更有可能关注每个孩子的变化与需求,同时使每个孩子都可以最大限度地参与班级教学和管理。”作为班主任的青年教师艾茹说。
在艾茹所带的班上,有个孩子性格内向,喜欢电脑,老师就鼓励他作班级的电脑管理员,使他有了和同学们交流的共同话题;有个孩子个性鲜明,擅长摄影,老师就鼓励她组织班级培训,抓拍全班同学的快乐瞬间,最终她的作品形成一面“笑脸墙”,吸引广大师生来参观……
“有太多的不可能,在孩子的身上变成可能。”71中学学生家长应志芳说。过去,孩子不管作业多么少,都不愿写,现在,学校针对学生学习掌握情况分层次布置作业,一下刺激了孩子的竞争意识,他天天预习,每周还制订计划,从不爱学习的人变成会学习。
在小班化教育的过程中,孩子们得到了更多关注和爱护、欣赏和期待,这也对学校的教育理念和方法提出新的挑战。
不进课堂就没有发言权,校长听课量从每学期60节提高到120节;教师要转向研究型,必须通过教育局确定标准的“单学科知识关”、“全学科知识关”和“教学技能关”……在一系列创新教育管理的要求和措施中,西岗区将校际联盟管理转变为“片区+校群”管理,由每一所中学从教材编写、教学手段、学科知识等各方面联系带动若干所小学,促进了优质教育资源的连接整合,实现了教育教学的高效实用。
如今,西岗区31所中小学中,推行小班化教育的学校比例已达90%,中学每班30人,小学每班20人。
“越来越多的家长对孩子成长的关注已从单纯的分数转向综合素质的发展,小班化教育日益受到认可和青睐,曾经薄弱学校迎来了学生回流的热潮。”李生滨说。
不仅如此,“小班化”也促进了“大均衡”。随着优质高中75%的招生指标平均分配到初中等政策的实施,更多迷信名校的家长也放弃了择校,老牌热点学校的大班额开始消肿。
“实践证明,把住质量关,抓好教师队伍,什么样的学生我们都能教得好。”在大连市享有盛誉的西岗区34中副校长韩晓楠说,“越来越多的名教师、骨干愿意参与流动,因为其他学校也可以让他们收获成就感。”
教育部基础教育一司司长高洪指出,通过小班化教育等一系列措施,西岗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改革找到了适合自己的路径,解决了择校等难点问题,师生和家长都满意。他们的经验和做法值得借鉴和推广。尽管在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过程中,各地确实遇到的难题不尽相同,有些措施也不一定能很快见到成效,但是让人们看到了成果,增强了信心,让更多地方都行动起来,都深化改革、采取符合各地实际的措施,努力为每一个孩子提供适合的教育。这也正是我们要不断宣传成功案例、总结有益经验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相关文章
评论:0条评论内容请不要超过200字